动粥疾病成我国头号杀手 “坏胆固醇”是危险因素
日期:2015-11-29 14:33:58 来源:深圳康宁医院
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(简称动粥疾病)包括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,糖尿病、高血压等疾病也是动粥疾病的高危因素。近日,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的“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(胆固醇管理•2015)”知识共享会上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邓争荣表示,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头号杀手,而“坏胆固醇”升高是其最重要危险因素,公众亟需提升胆固醇管理的意识和能力,打响一场“血管保卫战”。
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》,我国心血管病(包括冠心病、脑卒中、心衰、高血压等)现患人数为2.9亿,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,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,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。报告还显示,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的增长趋势将至少持续至2030年。从2010年到2030年,中国心肌梗死患者将从810万增至2260万,脑卒中患者将从820万增至3180万。
邓争荣表示,目前国内外的血脂管理指南均认为,“坏胆固醇”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。以美国为例,美
国心血管死亡率下降的主要20年间(1980-2000年),归因于血脂管理降低的死亡事件为24%,位列第一,血压管理降低的风险为20%,吸烟12%,运动仅为5% 。管好胆固醇记住“三大关键词”
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其他较易识别的动粥疾病的危险因素相比,公众关于血脂异常的认知率偏低。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自己血脂偏高,却没有引起重视,直到发生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时,才后悔莫及。
邓争荣表示,一旦发现血脂偏高,就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胆固醇管理。要想管住胆固醇,公众需从以下三个关键词加以把握:
关键词一:心梗和脑梗。正常的动脉内壁光滑、坚实而富有弹性,而发生粥样硬化以后的动脉,由于“坏胆固醇”沉积于动脉内膜,内膜纤维化,形成粥样斑块,血管壁也随之增厚、僵硬、钙化,这个过程俗称“粥样”硬化。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渐阻塞血管,使血流变慢,引发冠心病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;更危险的是,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像“不定时炸弹”,一旦破裂,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,导致急性心肌梗死、心脏性猝死或卒中,危及生命。
关键词二:最主要危险因素。由于“坏胆固醇”升高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,因此许多患者对胆固醇管理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,认为“血脂高一点没关系”,事实上,“坏胆固醇”是导致主要动粥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呼吁公众提高对胆固醇管理的重视程度,在“坏胆固醇”造成恶果之前,把它有效管起来。
关键词三:他汀。“坏胆固醇”升高之后,是不是光靠“少吃多动”就能让胆固醇指标恢复正常呢?对于这种说法,邓争荣进行了指正。她解释说,人体内约70%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,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。对于绝大多数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来说,“坏胆固醇”偏高是内源性合成酶升高所致,靠减少胆固醇摄入无济于事,必须使用他汀类药物才能降低超标的“坏胆固醇”。一旦停药,内源性合成酶继续升高,“坏胆固醇”继续在体内过量合成,病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再次升高。邓争荣表示,要想有效对抗动粥疾病,中国患者应进一步提高他汀药物的使用率。
以社区干预为核心 把胆固醇管起来
据碑林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与往年相比,今年“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(胆固醇管理)”项目进一步下沉至社区,通过聘请心内科专家对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胆固醇管理培训、在社区内开展胆固醇管理知识宣教、对社区居民进行血脂筛查等活动,提升社区群众的胆固醇管理的意识和能力。
事实上,通过社区干预来推进胆固醇管理已有成熟的国际经验。在世界著名的芬兰北卡项目中,社区干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芬兰的北卡地区曾是世界心脏病的高发地区,心脏病死亡率在上世纪60-70年代达672/10万。1972年,北卡慢病防控项目正式启动,通过以社区干预和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干预模式,2001年芬兰北卡地区的心脏病死亡率下降到150/10万人,降幅为77%。
碑林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,未来将继续在社区内推广社区居民的胆固醇自我管理,并以此为支点,构建健康宜居社区。